仙佛合宗語錄
門人問答----吉王朱太和十問
五 問
五問曰:世人學道,各立一門戶。有言必調息者,執呼吸而不已,障於道而無所成;此是不知從有入無者。有言不必調息者,縱呼吸而不顧,背於道而無所事。此是不知從無入有者,一無所修,則與凡夫原來不別。上文執者,與佛說“事障與法縛”者同。下文縱者,與佛祖所說“無記空”同。我屢習為,不唯無功,而且有大害。始知彼凡夫外道,偏執斷見常見,擬議作知見者耳。未審必當如何是天仙大道之調息? 答曰:調息之義難言也。難言者,難以一言而盡徹始徹終也。凡對初機之言,必由於粗而淺,以漸進悟。既悟粗淺,明瞭而後可言精深。真修實悟學者,未有不悟淺入深,悟粗入妙者。汝自悟來,而後可言。 曰:參悟到不知旨處,故詳問之。 答曰:調息者,初機小週天火候之用,本具有進火退符、沐浴溫養之義也。一呼一吸故為息,仙家,謂之太極之〇也。佛並諸祖,謂之圓相之〇也。不呼不吸亦為息。仙真謂之太極中無極之·也,佛並諸祖禪,謂之圓相中之·也,所以有水牯牛之喻。當呼吸之息,心與息不相依,則不調;是神不能馭炁也,神炁不曾配合而相離矣,間隔不調。唯交併則調。《黃庭經 註》云:“出為呼氣,入為吸氣,呼吸之間,心當存之。”又佛言“隨順”,是隨息而順其自然之妙也。皆言心息要相依。若相依而強制執著呼吸,而不隨順自然,則亦不調。心息依矣,蕩然漫行,而不由真息之道,則不調,心息相依時,行則同行,住則同住,行所當行之路,住所當住之處,無不是相依,方可曰調真息。道者,即黃赤二道也,神炁同行必由之道。若能由此道,採取而能得炁,烹煉而能成丹,胎息而能沖和大定。不能由此,則不能得炁成丹而定神也。古仙所謂“行之不精”是也。門人問丹陽真人:“弟子行道數年,道眼不明是何故?”真人曰:“行之不精。”能由真息之道矣,行之太速,則近蕩而不調;行貴速而忌太速,恐太速之似浮而不就息道。若浮而不就路者,則神炁皆似散漫而不凝聚,心息雖依而不成相依之功。行之緩,則滯有相之呼吸氣,而必成大病。緩則神炁滯而不行,或欲行而不見有神炁之行,或欲行必資於呼吸有相之氣。然呼吸全不宜執著者,呼吸之氣一著,便起邪火而為疾病。古所謂“非煉呼吸之氣”是也,亦不調。《華嚴經》 云:“為踐如來所行之道,不遲不速,審諦經行。”是也。 又問曰:必如何而後可言調? 答曰:速而不蕩,緩而不滯,純陽真人 云:“繞電奔雲飛日月,驅龍走虎出乾坤。”自然能由真息之道者是。俞玉吾 云:“火候之進退,不可毫髮差殊,然後九轉之間,可保無咎。”不見其有,謂之勿助。真息似有而不有,若見為有息,則助長邪見。不見其無,謂之勿忘。真息本無而似不無,若起見無息,則不成真息。非有非無,非見非不見。見有、見無,皆是偏見;即是斷見、常見。皆有害於真息,故皆非。合乎自然,同乎大道。見有見無,固是邪見執著偏著;不見有無,亦是用意執著,而不免有偏執之為害;何以成丹而得大藥?必合乎自然者,而後可同大道。此有一呼一吸者,不得不如是也。若不如是,則火候差失,不合天機,必不成丹而證道。 又問曰:不呼不吸之息如何? 答曰:更有自然之妙在焉,馬丹陽真人曰:“調息者,不得著於口鼻。”調是作用,息是自然定息。非強閉氣也。劉海蟾 云:“莫將閉氣為真炁,數息按圖俱未是。”是也。閉極,則失於急而不調。閉氣,是外道邪術之強制。閉必至於極也,而非自然真息之能無極;故不調。禪家 云:轉得身,吐得氣,亦似此意。而後可稱為禪那拄杖子。禪者,靜也;那者,息也;言靜定之息也。拄杖子亦言息也。人手執拄杖,相依而行路,喻人修佛,心必依息,而後能離塵離境,解脫而見性。欲大修行,心不依息而禪定,則止於外道凡夫口頭禪而已。非縱氣也;曹 云:“專氣致柔神久留,往來真息自悠悠。”言不可縱放如凡夫。上句強閉,即前所問執呼吸者。此句縱氣,即前所問縱呼吸者。縱,則失於無知而不調。既縱放,不照管,則念不在息,便似不知有息,而息何得調?禪家故 云:未到水窮山盡處,且將作伴過時光。亦似此意。而後可能攝心寂滅。 又問曰:如何是此大用? 答曰:古云:“自有天然真火候,不須柴炭及吹噓。”《生天得道經》 云:“心目內觀真炁,所以清淨光明。杳杳冥冥,昏昏默默;正達無為,安靜六根;淨照八識,空其五蘊;證妙三元,得道成真,自然修度。”佛經所言佛理,皆與此同。如此,便是自然定靜。定靜不已,百尺竿頭,猶進一步,至於久而安。佛言“輕安”是也。安者,和也。佛曰“法喜”,曰“禪悅”。和而能沖,沖而無極,沖和之理,得矣。沖和理者,即《入藥鏡》所 云“先天炁,後天氣,得之者,常似醉”也。《靈光集》云:“顛倒循環似醉人。”《翠虛篇》云:“骨肉融和都不知。”王重陽真人云:“尋自在,覓逍遙,漸漸歸禪定。”皆同此義者。即《華嚴經》所 云“以定伏心,究竟無餘”者,《梵網戒經》亦云:“如如一諦,而行於無生空。一切佛聖賢,皆同無生空。”無生至空,是寂滅至極處;正所謂窮空又能窮盡空理,即無餘涅槃。亦同於仙之和而沖,沖而無極者。然真息在內,本有息之實相,而若空空無息。非果無息,而實有也。既曰真息,則與凡息不同。言真息在內,則有真息之實相。實相者,似空空而無息,始可入定到真無息真空地位。若不能空空而逼塞,不似無息而浩浩然,乃是凡息,而非真息也。故《中和集》 云:“守似有,卻如無。”深言真息在內之妙用也。蓋真息者,是入涅槃寂滅必由之路也;凡息者,是墮凡夫不脫生死輪迴之事也;學者當知之。此節文義,皆言初習入定時之旨。不息則無相,無相則實不見有也,而亦若不見無也。上文言初習定,雖欲無息,乃習為無而未得無,故曰實有。及今不息之久而得定 於無,全無凡息之相。既無息相,則直入無息為大定,而證聖證性地。若起一見有見無之見,則不可;起見則非定旨;故總不見有無。如此,方為得真定,而後可以還虛。所以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,而猶不見空。不見空不空,方是空而真空。即王重陽真人所 云“虛空返照虛空景,照出真空空不空。”即世尊之“空不空,如來藏”者,皆是。當不空之時,而只知乎不空者,此墮常見矣;故不空而又若空,正是照而常寂也。當空之時,而頑然乎空者,此墮斷見矣;故空而又若不空,正是寂而常照也。佛宗乃有“分明不受燃燈記,自有靈光耀古今”之說;故 云:空不空,是真如來藏。予云:畢竟在寂照雙修,寂照雙亡而已矣。凡仙佛二宗,言空言寂、言有言無,皆言心息相依之定者。言心性,則有息在其中;言息,則心在其中;若非心非性,則不能定息;非息,則不得性定、心定;學者不可執文。偏悟便墮空亡,而無證果。能悟之者,仙佛合宗之旨見矣。悟得真空實性者,方能調此真息。息不能調,終難大定。本是以心主宰而定息,息不調不定,即是心性不定,何以至於合道?傅大士 云:“六年雪嶺為何因?大定調和炁與神。一百刻中都一息,方知大道顯三乘。”人能即此息而離此息,斯可入滅盡定矣。即息而離息,是萬法歸一,一歸無之說同旨。滅盡者,心無生滅,息無出入,得真大定也。咦!警醒後學仙佛聖真之辭也。滅盡定,而後能出定,未入到滅盡定而妄出,仙宗謂之走丹,佛宗謂之入魔。皆非所謂出定,而亦無神通可顯,正有退墮之危險,宜防慮者。神通境界,向上正有還虛合道之旨在。滅盡生滅出入之定,是所當出。出而神能通達無障礙,不為六塵所障礙而不通。此真神通,方能上天入地,六通十通,百千萬億,無所不通;此證還虛合道之至極處。
|
dock@regimen.com.tw ©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修行人 版權所有